粵樂風格

「硬弓」組合及風格

最早期的粵樂演奏大多是粵劇的拍和及其他說唱藝術如南音、粵謳,以及在紅白二事的場合出現,於當時多被稱為「粵調」。因應場合和功能,最早期的粵樂樂器配搭組合繁多,我們當代以它們的音色把這些樂器組合分類為「硬弓」組合。

竹韻小集二絃、提琴、月琴及小三弦組合

當中二絃、提琴、月琴及小三弦四件絃索樂器組合名為「清局」,而丘鶴儔於《絃歌必讀》對「絃索樂」有清晰地描述各樂器的分工:

我粵絃索,有二絃、三絃、提琴、月琴等。二絃名為頭架,無論所弄何調,必以二絃為首領,各絃名為下架。凡所弄之調,均聽頭架命令,隨而和之方合。

二絃為「頭架」,即是領導人物;提琴與二絃組成一對,作音域上的補充。三絃主管中低音區,音色結實、月琴則奏中高音區,音色具有張力和彈性。各樂器的音色質感各有不同,但只要取調一致,便可達到和合。

演奏亦會因應場合和需要加入笛子、喉管及嗩吶等吹口(吹管)樂器及/或加上打擊樂(鑼、鼓、鑔)作點板並名為「響局」。

當中有八種樂器混合而成的樂隊亦有「八音班」之稱。八音班於明末清初盛行於珠三角一帶,可謂粵樂的早期形式。據說於清朝咸豐四年粤劇被禁演期間,八音班用大、小嗩吶模仿平、子喉唱腔,以「奏」粤劇的方式代替粤劇演出。期後它常見於官府的公務活動及民間神誕打醮、紅白二事等場合,為粵樂硬弓的發展打下基礎。

竹韻小集二絃、提琴、月琴、小三弦、笛子、掌板、鑼、鑔八音組合

樂曲方面,據《絃歌必讀》所述, 最早期硬弓組合會演奏過場譜、小調譜、粵劇「板面」、「大調用連曲」及「班本之曲」等樂曲,另外加上具功能性的音樂。過場譜指戲棚音樂的一種,主要為戲台上各種過場表進行伴奏,是沒有唱詞的純器樂演奏;小調譜又稱外江小調,指由廣東以外地方隨劇團傳入的樂曲小調。因每支小調及過場曲都較為短小,並非似近代作品般有較長的篇幅。因此,如果此類樂曲需要作純器樂演奏時,常以串曲形式把同調的曲子連着演奏,稱之為「串譜」。而粵劇「板面」等曲為戲棚樂隊拍和粵劇用上的音樂;而功能性音樂即指在特定場合或儀式中會出現的,既是紅事音樂(婚宴/祝壽等喜慶音樂),亦是儀式音樂(白事中的開壇請神儀式中用到的音樂)。

硬弓四架頭《鳳凰台》

過場譜

演奏:陳啟謙(二絃)、楊健平(提琴)、陳思彤(月琴)、余穎嘉(小三絃)

2024年4月12日臺北市中山堂【2024臺北市傳統藝術季】「粵韻百年.絃歌不絕」音樂會演出實況。

「軟弓」組合及風格

二十世紀初,粵樂百花齊放。除了丘鶴儔在港活躍於出版事務外,居於廣州的粵樂洋琴一代宗師嚴老烈(約1850-1930)亦同時研究及擴展洋琴在粵樂演奏可能性。洋琴是外來樂器,源於波斯(今伊朗)。早期洋琴體積較小,帶兩排琴碼;因為呈梯形而且琴身帶有波浪,貌似蝴蝶,所以亦稱為「蝴蝶琴」。嚴老烈開創了不少竹法技巧,使洋琴演奏變化更加多端,同時亦創作及改編不少粵樂作品,以其改編作品最為聞名。而居於番禺沙灣的何氏,擅長琵琶彈奏以及改編古譜,以琵琶演奏粵樂,創立別樹一幟的粵樂琵琶風格,何氏門出多傑,其中以何柳堂(1874-1933)最為盛名。何柳堂早年居於沙灣,改編多首「祖傳秘譜」。後來移居到香港,於鍾聲慈善社教授琵琶。多首改編作品中,以琵琶演譯的《雨打芭蕉》聲形俱備。從清道光人招子庸的《粵謳》(1828)的琵琶圖例與120首粵謳譜詞及丘鶴儔《琴學新編(第一集)》(1920)揚琴圖例與粵謳和南譜譜詞可見,粵樂揚琴和琵琶也應用在廣府說唱藝術如南音、粵謳的拍和之中。

兩排碼揚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音樂資源中心藏)

四相十三品琵琶

至1920年代起的粵樂發展騰飛時期。二十年代起漸漸流行以「軟弓」演奏粵樂,即是以高胡為領奏,配以椰胡、揚琴、秦琴及簫等樂器。音色比「硬弓」組合截然不同,同時演奏方式亦轉花巧精緻,如加入換把及滑音等技法。雖然粵樂進入另一階段,但是早期以「硬弓」所演奏的曲調並沒有摒棄,而且更轉以當時所流行的「新樂器」演奏,效果理想,令古老曲調並沒有因硬弓樂器淡出舞台而失傳,反而以嶄新姿態呈現舞台。而粵樂作為中國音樂中最年輕的地方樂種,於動盪的十九世紀末冒起,除了承傳、革新粵地本土曲調,納鄰地之樂後粵化為已用亦是粵樂曲源之一。例如當代粵樂名曲《漢宮秋月》原來是取自崇明派琵琶曲古譜改編「粵化」而成。二十世紀初,粵港滬三地交流頻繁,人口隨着水上及陸上(火車等)交通日漸便利而更為流動,不少粵樂名家都曾旅居三地,加上媒體令音樂傳播更廣,使粵樂不單單於粵方言地區發展,更流行於上海一帶。當中,曾旅居於上海的粵樂名家呂文成大力促使粵樂於上海的流行和發展,曾以江南絲竹曲《三六板》以粵樂風格演奏,打破江南絲竹傳統上只用一個把位演奏的手法,收納為粵樂《梅花三弄》。而在1934年丘鶴儔出版的《國樂新聲》突顯出粵樂而被一眾粵樂演奏家推舉成「國樂」,如同嶺南畫派般「國畫」的地位。丘氏更不再把戲棚音樂中的「過場譜」、「小調」等細分,索性把其歸類為「小曲」類,指出純器樂演奏之粵樂漸漸自成一格,脱離原來戲棚屬性。

竹韻小集高胡、椰胡、揚琴、秦琴及簫之當代軟弓組合

軟弓五架頭《連環扣》

雅樂名譜(嚴老烈編曲)

演奏:陳啟謙(高胡)、董芷菁(椰胡)、郭嘉瑩(揚琴)、陳思彤(秦琴)、朱國龍(簫)

2024年4月12日臺北市中山堂【2024臺北市傳統藝術季】「粵韻百年.絃歌不絕」音樂會演出實況。

西樂粵化的「精神音樂」及「跳舞音樂」

竹韻小集西樂組合

粵樂進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西化粵樂率先在香港出現。所謂西化粵樂,即是在粵樂創作中加入西方音樂元素,而西化粵樂先行者便是陳文達(1900-1982)。陳文達於香港長大,基於香港早年已經成為英國殖民地,文化和教育已經一定西化,正如黃志華先生在「顧嘉煇黎小田走不出陳文達籠罩」一文稱,於拔萃男書院畢業的陳文達是香港早期的「番書仔」。他的作品影響深遠,從粵劇配樂至當今流行曲都會出現他的作品或其影子。呂文成是此年代其中一名相當重要的人物。他除了是高胡、洋琴及木琴演奏家、更是位多產作曲家,他一生寫下作品百餘首,內容貼近生活,從活潑醒神至憂國憂民,更把木琴等西洋樂器加入到粵樂演奏中。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呂文成曾寫下多首抗戰為題的作品,如《櫻花落》、《泣長城》、《齊破陣》等,以寄託國恨家愁之情。音樂在戰爭時期,能夠團結同一陣線的人民,亦能作為其中一種政治宣傳工具。

 

西樂組合《孔雀開屏》

何大傻曲

演奏:梁寶華教授(昔士)、楊健平(梵鈴)、陳思彤(士拉結他)、郭嘉瑩(披雅娜)、余穎嘉(班祖)、翟悅敏(西路風)、張朗軒(啫士鼓)

2024年4月12日臺北市中山堂【2024臺北市傳統藝術季】「粵韻百年.絃歌不絕」音樂會演出實況。

竹韻小集中西樂組合

接着將會有更多的西洋樂器加入;從木琴,到梵鈴(即小提琴)、昔士(即色士風)、昔士鼓(爵士鼓)及披雅娜(即鋼琴),這些樂器的加入正正體現到粵樂邁進輕音樂至精神音樂時期,即是粵樂四大天王(「梵鈴王」尹自重、「二胡王」呂文成、何大傻及程嶽威(前期)、何浪萍(後期))。所謂精神音樂,即是以中西樂器混合而成的音樂組合,包括梵鈴(粵樂小提琴)、昔士(爵士鼓)及色士(色士風)等樂器。其音樂風格類似西方爵士樂(jazz)及搖擺樂(swing),配上粵樂音調。演奏中強調即興演奏及幽默的舞台表演,藉此吸引觀眾目光。呂文成早年把木琴帶到粵樂演奏中,使粵樂突破原來的音聲規限,開拓了粵樂樂器的組合變化。三十年代中後期更常以中西混合的樂隊合奏,希望帶給觀眾音響和視覺的沖擊,在同一舞台體現到粵樂的多元化。

中西樂組合《餓馬搖鈴》

古調雅樂譜(何柳堂傳譜)

演奏:司徒紹(西路風)、黃金城(啫士鼓)、高秩群(長筒喉管)、杜泳(高胡)、何耿明(琵琶)、陳國輝(箏)、陳啟謙(高胡)、司徒健(椰胡)、何兆昌(笛子)、郭嘉瑩(揚琴)、關卓然(大阮)

2023年10月20日香港大會堂高座演奏廳

「絃歌不絕——香港粵樂風格傳承及實踐計劃發佈會暨示範講座」演出實況。

文字由董芷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