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總覽
關於我們
樂團介紹
組織架構
藝術指導兼首席指揮
行政總監
駐團作曲家
助理指揮
演奏家
竹韻五架頭
委約作品
媒體專訪
活動回顧
樂季專場
未來的傳統——絲竹今生.山水寫意
中華文化節2024︰香江雅韻.絃歌不絕
香港流行文化節2024:樂壇教父貝多「煇」
未來的傳統——星閃閃.樂悠悠
未來的傳統——竹韻南曲.小集大雅
教育外展
「曲終未散.樂此不休」中樂推廣計劃
2024社區文化大使:武林絕「樂」
樂活草地——北區音樂遊藝會2023
悠揚音韻樂中庭
音樂劇場︰電車走過的日子
文化交流
非遺音樂的對話(蘇州站)
嶺南風.香江情(上海站)
嶺南風.香江情(杭州站)
嶺南風.香江情(西安站)
絃歌不絕(西安站)
嶺南風.香江情(成都站)
絃歌不絕(成都站)
絃歌不絕(台北站)
嶺南風.香江情(北京站)
嶺南風.香江情(天津站)
歡樂春節——新春音樂會2024(新加坡)
非遺音樂的對話(泉州站)
非遺音樂的對話(廈門站)
絃歌不絕(上海站)
絃歌不絕(杭州站)
非遺音樂的對話(南寧站)
樂遊大灣(江門、深圳站)
特備節目
「絃歌不絕——香港粵樂風格傳承及實踐計劃」粵樂節 (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
「未來的傳統——與大師對話」示範講座III
「絃歌不絕——香港粵樂風格傳承及實踐計劃」廣東音樂示範講座(香港恒生大學)
「未來的傳統——與大師對話」示範講座II
「爐峰彩疊詠孫文」音樂匯演
「絃歌不絕——香港粵樂風格傳承及實踐計劃」發佈會暨示範講座
「未來的傳統——與大師對話」示範講座I
線上音樂
竹韻私伙局
竹韻音樂廳
粵韻流芳——廣東音樂百年經典音樂會
絃歌不絕——香港作曲家粵樂創作發表會
絃歌不絕——嶺南樂種的保育和傳播
未來的傳統——數碼時代的粵樂薪傳(線上節目)
樂韻無障——心靈之歌
風花說粵
粵韻流芳(即將推出)
絃歌不絕(即將推出)
未來的傳統(即將推出)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文藝晚會
揚帆行
新彩雲追月
粵粹縱橫
當粵劇遇上粵樂
樂譜共享
未來的傳統——樂譜共享2024
聯絡我們
樂器課程
竹韻小集中國樂器課程
樂器課程ZOOM上課教學
吹管樂器課程
彈撥樂器課程
拉弦樂器課程
立即報名
支持我們
首頁
活動總覽
關於我們
樂團介紹
組織架構
藝術指導兼首席指揮
行政總監
駐團作曲家
助理指揮
演奏家
竹韻五架頭
委約作品
媒體專訪
活動回顧
樂季專場
未來的傳統——絲竹今生.山水寫意
中華文化節2024︰香江雅韻.絃歌不絕
香港流行文化節2024:樂壇教父貝多「煇」
未來的傳統——星閃閃.樂悠悠
未來的傳統——竹韻南曲.小集大雅
教育外展
「曲終未散.樂此不休」中樂推廣計劃
2024社區文化大使:武林絕「樂」
樂活草地——北區音樂遊藝會2023
悠揚音韻樂中庭
音樂劇場︰電車走過的日子
文化交流
非遺音樂的對話(蘇州站)
嶺南風.香江情(上海站)
嶺南風.香江情(杭州站)
嶺南風.香江情(西安站)
絃歌不絕(西安站)
嶺南風.香江情(成都站)
絃歌不絕(成都站)
絃歌不絕(台北站)
嶺南風.香江情(北京站)
嶺南風.香江情(天津站)
歡樂春節——新春音樂會2024(新加坡)
非遺音樂的對話(泉州站)
非遺音樂的對話(廈門站)
絃歌不絕(上海站)
絃歌不絕(杭州站)
非遺音樂的對話(南寧站)
樂遊大灣(江門、深圳站)
特備節目
「絃歌不絕——香港粵樂風格傳承及實踐計劃」粵樂節 (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
「未來的傳統——與大師對話」示範講座III
「絃歌不絕——香港粵樂風格傳承及實踐計劃」廣東音樂示範講座(香港恒生大學)
「未來的傳統——與大師對話」示範講座II
「爐峰彩疊詠孫文」音樂匯演
「絃歌不絕——香港粵樂風格傳承及實踐計劃」發佈會暨示範講座
「未來的傳統——與大師對話」示範講座I
線上音樂
竹韻私伙局
竹韻音樂廳
粵韻流芳——廣東音樂百年經典音樂會
絃歌不絕——香港作曲家粵樂創作發表會
絃歌不絕——嶺南樂種的保育和傳播
未來的傳統——數碼時代的粵樂薪傳(線上節目)
樂韻無障——心靈之歌
風花說粵
粵韻流芳(即將推出)
絃歌不絕(即將推出)
未來的傳統(即將推出)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文藝晚會
揚帆行
新彩雲追月
粵粹縱橫
當粵劇遇上粵樂
樂譜共享
未來的傳統——樂譜共享2024
聯絡我們
樂器課程
竹韻小集中國樂器課程
樂器課程ZOOM上課教學
吹管樂器課程
彈撥樂器課程
拉弦樂器課程
立即報名
支持我們
首頁
特備節目
「絃歌不絕——香港粵樂風格傳承及實踐計劃」粵樂節 (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
「未來的傳統——與大師對話」示範講座III
「絃歌不絕——香港粵樂風格傳承及實踐計劃」廣東音樂示範講座(香港恒生大學)
「未來的傳統——與大師對話」示範講座II
「爐峰彩疊詠孫文」音樂匯演
「絃歌不絕——香港粵樂風格傳承及實踐計劃」發佈會暨示範講座
「未來的傳統——與大師對話」示範講座I
竹韻二十
「未來的傳統——與大師對話」
示範講座II
2024年4月27日(星期六)晚上8時正
大埔藝術中心2樓黑盒
竹韻小集FACEBOOK專頁現場直播
現場設有少量座位,免費入場,歡迎留座,額滿即止!
主講/指揮︰許翔威
主持︰黃學揚
排練指導︰司徒健
樂團︰竹韻小集
觀看直播
立即留座
竹韻小集二十周年誌慶樂季特備節目「未來的傳統——與大師對話」示範講座邀請本地作曲家主講,說說音樂,談談人生,分享竹韻小集現場演奏作品之創作故事。
許翔威創作逾四十年,樂曲於世界各地包括卡內基音樂廳及林肯中心演出,曾參展於聯合國作曲家交流會、世界音樂日、中法文化年、世博及多個國際音樂節。1980年代起屢獲台北、高雄、新加坡各地職業中樂團及於本地香港中樂團、香港管弦樂團、小交響樂團、香港電台、香港藝術節委約。論述許氏書籍包括《香港作曲家——三十至九十年代》、《香港音樂發展概論》、《二十世紀香港中樂史稿》、《中國新音樂史論》等。許氏年輕時曾獲「香港青年音樂家大獎」中樂作曲冠軍,榮膺「音樂新文化」主題作曲家,其二胡與樂團作品《秋毫注》獲正統音樂「金帆奬」。許氏作品選輯於雨果「華人作曲家系列」、「余光中詩歌」、「香港作曲家當代中樂作品選」等曲集。曾任教香港音樂專科學校及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多年及出任評委,如「心樂集」、「音樂新一代」、「國際中樂指揮大賽」。
竹韻小集「未來的傳統」計劃探討當代中樂室內樂的創作空間,喚起大眾對「香港中樂文化」薪火相傳的重視。音樂發展與每個時代都是互相扣連,不同時代都有其獨特的風格,除呼應著時代的轉變,更為下一世代創造傳統。計劃通過推展所收集與委約的香港作曲家作品,探索如何以「植根傳統」的理念來建構「未來的傳統」。
節目
許翔威《逆風翱翔》(2020)[軟弓七架頭]
演奏︰陳啟謙(高胡)、謝劍飛(椰胡)、郭嘉瑩(揚琴)、余穎嘉(琵琶)、陳思彤(秦琴)、朱國龍(笛子/簫)、張朗軒(敲擊)
樂曲標題寓意香港人在疫情逆境中抗壓而進、迎難而上,其旋律風格取向則寄望在傳統裡作出一些延伸。作曲在意秉承粵樂演奏的特色與習性,樂曲要求不同樂器演奏家的互相配合和潤色。
「順」與「逆」是此作品的起始樂思,因而在初段寫作骨幹音高時,旋律建構展現了一些結合原本及其逆行序列的對稱性(象徵飛鳥展翼),及後不時出現大跨度音程(象徵騰飛)和連續同音重複(象徵翱翔)。
樂曲從簡短緩慢「散序」開頭,接連是幾個各有不同特色但也有着共同元素的較長段落︰〈逆風展翼〉、〈壯志如鷹〉、〈善翔抑揚〉及尾聲〈飛昇雲端〉,動態與速度逐漸提升。建構此曲之節奏和曲調時,嘗試捕捉個人記憶中的樂風印象與情懷,避免模仿名曲,但也在尾聲中思想起甚有異趣的《岐山鳳》,於是嵌入了知音者能辨別出的模進樂句,以紀念呂文成先生。
樂曲創作於2020年,為竹韻小集「未來的傳統——數碼時代的粵樂薪傳」計劃委約作品之一。
許翔威《煙花瞥紅塵》(2016)[簫、揚琴、二胡三重奏]
演奏︰陳啟謙(二胡)、郭嘉瑩(揚琴)、朱國龍(簫)
為簫、二胡、揚琴而寫的小品,靈感源自都市夜空放煙花的景象,聯想繁忙生活節奏,呆板建築折射與交疊迷人卻短暫的光華,簡單點與線的複合;一瞥眾生沒有誰特別重要,然而各又相輔相成。此短曲佈滿重複音,並與不規則元素交錯,在動感中產生細微演變;調性從模糊到分裂,淡化中樂傳統,反映當代處境的浮華、疏離和似是而非。
樂曲創作於2016年,為香港作曲家聯會「聲影集——映照香港」而創作,由竹韻小集首演。
許翔威《廟》(1988)[中國樂器與敲擊六重奏]
演奏︰朱國龍(笛子/簫)、杜雪軒(笛子/簫)、郭承祖(笙)、余穎嘉(琵琶)、翟悅敏(敲擊)、張朗軒(敲擊)
為兩支笛簫、笙、琵琶及敲擊樂器而作,分別描寫了古廟寂靜與繁鬧兩個極端的面貌,遊走於超脫與世俗之間,從而發揮藝術上虛實、靜動、散聚、新舊各方面的矛盾及對比。樂曲建基於中國調式結合變化音及塑造延伸傳統之和聲,並融合現代手法如複合拍子卡農,在簡明結構中偶發鮮見的形態,風格清新雅俗共賞。
樂曲創作於1988年,為「香港青年音樂家大獎」中樂作曲冠軍作品。
主講/指揮:許翔威
主持︰黃學揚
排練指導︰司徒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