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絃歌不絕」線上講座音樂會

嶺南樂種的保育和傳播(精彩回放)

日期:2022年1月6日(星期四)

時間:19:00-20:30

同步直播:竹韻小集Facebook專頁、樂通天下微信公眾號


竹韻小集以「植根本土、重視傳統」為藝術理念,多年來積極對香港粵樂文化進行保育並向海內外推廣,並由新生代音樂家來展示傳統文化薪火相傳而深獲好評。所謂「鑑古知今」,在演奏當代粵樂的同時,亦不能忽視前人遺留下來的文化瑰寶。樂團從2019年起推出「絃歌不絕」計劃,由常任樂師董芷菁策劃,以丘鶴儔(1880-1941)編撰之香港首本粵樂教本《絃歌必讀》(1916)為藍本,整理並復刻早期的粵樂演奏形式,研究和探索粵樂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風貌及嬗變,使觀眾在欣賞的同時,可以瞭解粵文化的源流及故事,擴闊大眾對粵樂以至香港本土文化的理解。

是次線上講座音樂會乃「絃歌不絕」計劃之延伸,竹韻小集特邀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廣州)合作,以「嶺南樂種的保育和傳播」為題,由粵港專家和院團以線上直播形式進行交流,分享兩地在嶺南粵、潮、客三大傳統樂種的保育和傳播情況。竹韻小集將現場演奏「絃歌不絕」計劃收集、整理和復刻的精選作品,包括使用近百年歷史之清末形制揚琴和琵琶,重現早期粵樂的聲音;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則由其「嶺南樂種傳習組合」演出,展示該校師生對嶺南三大傳統樂種之學習與研究成果。

 

竹韻小集Facebook專頁

樂通天下微信公眾號


主講(香港)

余其偉 (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主任)

白得雲 (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科系主任)

陳照延 (竹韻小集行政總監及「絃歌不絕」計劃執行監製)

主講(廣州)

陳佐輝 (廣東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

鄭敏 (星海音樂學院副研究員及音樂博物館館長)

余樂夫 (星海音樂學院高胡專業講師及室內樂教研室主任)

主持

吳迪 (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學副教授、廣東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嶺南音樂普及專業委員會主任)

現場演奏

竹韻小集

星海音樂學院嶺南樂種傳習組合

節目

《雙聲恨》

《一葉知秋》

《貴妃醉酒》(選段)

《雨打芭蕉》

《月圓曲》

《西廂詞》

《江南好》

 

主講(香港):

主講(廣州):

主持:

現場演奏:


樂曲介紹 

粵樂五架頭《雙聲恨》 粵樂新譜 伍日生傳譜

演奏︰陳啟謙(高胡)、王家樂(椰胡)、郭嘉瑩(揚琴)、陳思彤(秦琴)、何兆昌(簫)

此曲又名《聲聲恨》,作者不可考,據老藝人憶述為上世紀二十年代首先由棚面上手伍日生率先演奏,是廣東音樂譜子中最早的分段體作品,在丘鶴儔著《琴學精華》(1928)歸類為「粵樂新譜」。樂曲旋律幽怨,曲調取材自《粉紅蓮》、《殺雄雞》等民間樂曲。按明代女詩人張紅橋《大江東》詞有「恨聲聲玉漏今宵易歇」等句,則指時留短促;後有人將「聲」、「星」同音,附會為《雙星恨》,是為嘆述銀河「商」、「參」(亦為「雙」、「聲」之諧音)二星七夕一相逢之恨怨,同指時留之短促。樂曲主調為「乙反調」,中段轉用「正線」,再轉回「乙反調」,末段以「催板」收結。

粵樂五架頭《一葉知秋》 麥偉鑄曲

演奏︰陳啟謙(高胡)、王家樂(椰胡)、郭嘉瑩(揚琴)、陳思彤(秦琴)、何兆昌(簫)

樂曲開始以粵語口音「秋」字為基礎,一音、兩音、三音的動機,繼而發展成略帶愁意的旋律。第二段的節奏,以五個、四個、三個、二個、一個音的對句,由長至短,由慢至快,音樂的氣氛漸漸由隨和變成激動,由抒情變為奔放。作品保留了廣東音樂的傳統特色,當中亦採用了「乙反調」的手法和無變化音轉調的方式去發揮旋律的多面性。

此曲由粵樂大師余其偉委約創作,以傳統「五架頭」組合首演。

粵樂五架頭《貴妃醉酒》(選段) 大調 陳啟謙、郭嘉瑩、余穎嘉、陳思彤、何兆昌記譜

演奏︰陳啟謙(高胡)、郭嘉瑩(揚琴)、余穎嘉(琵琶)、陳思彤(三絃)、何兆昌(簫)

粵劇中的《貴妃醉酒》為京劇同名劇曲改編,故事描述楊玉環與唐明皇約在百花亭赴筵,久候唐明皇不至,原來他早已轉駕梅妃的西宮,使楊貴妃羞怒交加,最後飲至大醉,悵然返宮。此曲在丘鶴儔《絃歌必讀》(1916)歸類為「大調」,即是以「官話」唸唱古腔,而非今日所用的粵語,目前「官話」也成為一種瀕臨消亡的語言。粵樂名家呂文成、何大傻、葉耀生、梁以忠及何浪萍亦曾於1947年以純器樂錄音出版(歌林唱片#49898)。竹韻小集演奏家把此曲進行完全記譜復刻實驗:即聆聽唱片錄音,把當中高胡、琵琶、三絃、揚琴、簫五個聲部的加花手法默寫,並以四相十三品琵琶、兩排碼揚琴等舊式樂器演奏,務求把演奏最貼近原來唱片效果,讓觀眾從中瞭解早期粵樂的聲音和風格。

粵樂六重奏《雨打芭蕉》 古調 何柳堂傳譜 潘永璋整理

演奏︰陳啟謙(高胡)、王家樂(中胡)、郭嘉瑩(揚琴)、余穎嘉(琵琶)、陳思彤(大阮)、何兆昌(笛簫)

樂譜最早見於1921年丘鶴儔所編《增刻絃歌必讀》,其後於1934年刊行,由何柳堂及何與年合著《琵琶樂譜》中亦收入此曲。此曲屬琵琶譜類,以琵琶之撥弦虛擬雨水打在芭蕉葉上之點滴聲,驟零淒冷,透散出一種掩抑深懷之情緒,全曲典雅清澈,予人清新愉悅之感。

是次演奏為潘永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整理的六重奏版本,在結構層次安排和配器等方面採用了新的手法,當時曾易名《蕉林喜雨》,通過樂譜和唱片出版而廣為流傳。

胡琴四重奏《月圓曲》黃錦培曲 余樂夫改編

指導老師:余樂夫

演奏︰余樂夫#(高胡)、蔡露#(二胡)、陳美力#(高音二胡)、林青霞(中胡)、鍾承承^(揚琴)、林匯聰+(揚琴)、袁琳浛(中阮)、羅小森(大提琴)

創作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採用三拍子舞曲風格。樂曲開始纏綿繾綣,中段略帶憂鬱,結束時又予人希望,猶如月之陰晴圓缺,亦是人之悲歡離合,抒發了期盼月圓人好、美滿幸福之意。

箏與琵琶、椰胡《西廂詞》 客家漢樂

指導老師:饒蜀行

演奏︰盛麥(古箏)、黃淇+(琵琶)、黎梅+(椰胡)

本曲屬於客家漢樂中的串調箏曲,是否與傳統戲曲《西廂記》有關,目前尚未能考證。樂曲雖結構短小,但旋律流暢動人,清新雅致。

合奏《江南好》瞿春泉改編 余樂夫編配

指導老師:余樂夫、陳美力

演奏︰黎梅+(高胡)、婁諾佳(二胡)、姚姝含(二胡)、林青霞(中胡)、陳板鋒(中胡)、羅小森(大提琴)、鍾承承^(揚琴)、黃淇+(琵琶)、袁琳浛(中阮)、鄧婷丹+(古箏)、鍾琪+(古箏)、孟涵+(笛)、李源錐(笛)

源自譚蜜子等人根據傳統江南絲竹八大曲之一《歡樂歌》改編而成的輕音樂《江南好》,由瞿春泉移植改編為廣東高胡領奏的小型國樂合奏。樂曲富有華美、活潑、歡快的江南水鄉風韻,音樂情調細膩婉轉、清澈秀麗。

#教職員 +研究生 ^特邀


鳴謝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

 

合辦

竹韻小集

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

 

協辦

廣東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嶺南音樂普及專業委員會

 

支持

香港藝術發展局

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音樂研究中心

星海音樂學院非遺研究中心、研究生部、國樂系(室內樂教研室)

 

【項目成果】

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傳播及研究平台」2022年度「嶺南樂種研習工作坊」

 

【課題成果】

廣東省2021年度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廣東音樂胡琴重奏系列研創與實踐探索》(編號:2021GXJK450;負責人:余樂夫)

廣東省2020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創演互動課堂模式研究——以音樂院校民族弓弦專業教學與實踐為例》(負責人:蔡露)

2021年星海音樂學院校級研究生自主創新實踐一般項目「嶺南傳統樂種研習工作坊」(編號:2021YZZ007;項目負責人:孟涵;指導教師:吳迪)